综合新闻

谢树成院士荣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称号

发表时间:2025-04-29编辑:点击:

4月28日上午,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,新时代新征程,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,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,脚踏实地、奋发进取、拼搏奉献,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。表彰大会上,我院谢树成院士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
谢树成院士长期深耕地球科学领域,其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他担当使命,不断推动学科蜕变发展,主动融入两个大局,以躬身育人、服务社会的赤子情怀和实际行动,大力弘扬“教育家精神”“科学家精神”,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楷模。

发展地球生物学:学科蜕变的领航者


谢树成院士

谢树成院士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魄力,勇闯地球生物学“无人区”,推动古生物学向地球生物学的发展,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。他大力推进地球生物学新课程和新教材建设,破解了学科知识体系老化、学科边界固化等难题。2011年,他领衔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地球生物学专著。2023年,他倾注8年心血,主编出版的国内首部《地球生物学》中文教材从6000多本教材中脱颖而出,成为202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十本优秀教材之一,是当年唯一入选的理科纸质教材。他作为工作组组长,两次组织出版了我国地球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,推动成立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。他通过主持973计划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,搭建学科交叉融合平台,带动了地球生物学关键难点领域的突破。

服务国家战略:学科与区域融合发展的推动者


谢树成院士在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上作主旨演讲

作为湖北省政府参事、湖北省科协常委、武汉市科协副主席,谢树成院士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提出以超学科体系建设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长江文化融合发展,领导建立“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”,发起“地学长江计划”,建立了湖北省第一个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,先后提出了《深入实施“长江大保护”战略,全力创建武汉“世界湿地之都”》《依托长江构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大交叉,形成“水—碳—文化”三位一体的“地学与长江文化”大融合平台》等政策咨询建议,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。在新发展格局下,他围绕生物多样性降低、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协同应对这一重大需求,领导建成“地质微生物与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”,从地质微生物角度破解三大危机协同应对难题。

躬耕育人一线: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者


谢树成院士在山东堡海滩讲解海岸带的重要意义

谢树成院士坚持扎根教学一线,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诠释“大先生”风范。他坚持每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《地球生物学》《地球系统科学导论》《普通地质学》等课程,主讲“开学第一课”思政大课,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。他坚持带低年级本科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,长期带领研究生深入青藏高原、神农架等地开展野外科研实践,带动了一批杰出科学家躬身野外实践教学一线,在冰川脚下、密林深处手把手指导学生识别疑难岩层、分析地质现象。他培养的学生中,已有20余人成长为高校和科研院所骨干,多人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和资助,并获得了“最受学生欢迎老师”“研究生良师益友”等荣誉称号。

深耕科学前沿: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


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主席Sumit Chakraborty教授向谢树成院士颁发奖章

针对2.5亿年前爆发的“最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”这一困扰全球科学家的“百年未解之谜”,谢树成院士独辟蹊径,提出利用地质微生物“追凶”的设想。他从浙江煤山金钉子剖面获取系列岩石样品,从中甄别出地质微生物信息,提出了生物大灭绝的两幕模式及其地内驱动因素,通过建立原创性指标体系实现地质微生物与古气候对话,识别出中国东部干湿古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,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《Nature》和《Science》上。他领导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水平在全球35个实验室的盲样比对中名列前茅,荣获了国际有机地球化学领域最高奖——阿尔弗雷德·特雷布斯奖,成为自1979年设立该奖项以来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科学家。他的这些突出贡献为国家争得了荣誉,中国也被国际学者称为“发展地球生物学的一支国际领导力量”。

劳动最光荣!从青藏高原的冰川到长江之畔的实验室,从教书育人的讲台到参政议政的会场,谢树成院士用地质微生物讲述中国故事,用科技力量研判气候变迁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的精神内涵和光辉形象。